转载 | 第七届ISEAT召开在即 创始人沈勇教授谈ISEAT这12年
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SEAT2019-10-31返回


文章转载自新华网,责任编辑:廖威,2019/10/29 18:29发布。



2019年11月9日-10日,ISEAT将在深圳虚拟大学园举行,届时将有30多位国内外顶级声学专家学者到场作专题报告,500多名知名学者、行业领袖、技术决策者、资深工程师、业界精英将共聚一堂,探讨电声及相关领域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发展与应用。


这是中国电声界两年一次的顶级盛会。


ISEAT全称为“电声技术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lectroAcoustic Technologies)”,它创办于2007年。从那时开始,ISEAT每两年举办一次,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广泛支持和认可。今天,ISEAT已经成为全球顶级的电声领域技术论坛。

  

12年长路漫漫,ISEAT是如何一路走来的呢?记者专门采访了ISEAT的创始人、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的沈勇教授。



2007年,ISEAT在深圳诞生



据悉,沈勇教授于1987年在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声学专业取得学士学位,此后就与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90年,他在南京大学信息物理系声学专业获得电声学硕士学位,之后一直留校任教,又于1997年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声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最早一批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电声学博士。


南京大学在声学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国内顶尖的。“我有幸在南大学习、任教多年。母校给予我很多次机会,让我得以走出国门,去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开阔了眼界。”沈勇教授说,“这些学术交流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我是非常幸运的。在国外学习交流的时候,我也非常感慨,中国的电声技术人员想直接接触国际声学研究最前沿的成果太难了。”


2004年起,沈勇教授经常去美国和欧洲参加AES会议。他发现欧美的声学同行们不但在学术研究方面更为深入,而且在工程应用方面也比国内的走得远,但是国内电声工程师对这些情况却不甚了解。


“中国电声必须要与世界接轨,但是怎么接轨是个问题。”沈勇教授说,“我当时想,要是国外一流的专家学者能来中国交流就好了,这样国内的电声技术人员就都有机会了解电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于是,创办ISEAT的想法开始在他脑海中萌生。


沈勇教授说,当时是想通过ISEAT解决两个大难题:一个是搭建国际国内电声界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另一个是搭建电声领域学术界与企业界之间沟通的平台。


有这样的构想当然很好,但是让构想变成现实则很不容易。沈勇教授说,当时他与南京大学的一些同事说起这个构想时,大家都支持他的想法。之后,他将这个构想上报给系里,书记闵建洪、系主任许伟伟非常支持,这让他非常感动。


“本来首届ISEAT准备在2006年举办,当时我还费了很大力气找合作方。我开始以为事情会非常顺利,但是当时我们其实很缺乏经验,后面出了一些波折,导致会议延期到了2007年。”沈勇教授说。


2007年,首届ISEAT在南京大学、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虚拟大学园的助力之下,终于在深圳隆重召开。当日,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施建军、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书记闵建洪都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企业界助力,让ISEAT不断成长



与普通学术会议或展会论坛不同的是,ISEAT是一个高度重视学术界与企业界沟通交流的研讨会,这与沈勇教授一直以来注重企业家、科学家与工程师互通的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虽然是一位教师,但我非常看重学术成果的具体应用,当初选择电声学专业,也是因为这是声学领域里最接近应用端的细分专业。”沈勇教授说,“硕士毕业之后,我一直留在学校工作,我很喜欢理论联系实际地搞一些应用开发。1993年,我在南京大学的一家校办企业里工作了很短一段时间,直到后面读博。”


这段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让沈勇教授在创办ISEAT时,更加注重学术研究的实际应用落地,更加注重通过创新研究使产品与众不同。


“学术在应用层面落地,与时代机遇也有很大关联。比如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的电声行业就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阶段。”沈勇教授说。


当时中国摇滚音乐、流行音乐都在蓬勃兴起,不但催生了很多乐队,而且普通中国人对于音乐的兴趣也非常浓厚。市场对于音响的需求量很大,于是许多音响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同时,一批中国电声制造企业主要是以OEM模式,为海外的知名品牌做加工。这些企业一般规模都不是很大,属于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产品结构和工艺都比较简单,科技含量比较低,但是它们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靠产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比较零散,研发能力薄弱,它们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很低,利润率不高,主要靠价格优势生存。


2000年前后,中国的电声产品OEM蔚然成风,出口激增,家庭影院在中国开始流行,个人计算机也在不断普及,多媒体音响的需求量也在激增。在多种因素的叠加之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最大的电声产品制造国,同时还超越欧美各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声产品消费国。


但是,尽管如此,沈勇教授认为,中国电声产业依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创新能力薄弱。我们的电声产品一般都是缺乏明显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成本,在国际上靠价格战来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只有创新性的工作才是最有意义的,如果只是重复性地做一些低端制造,那么中国的电声产品终究无法在国际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有鉴于此,沈勇教授特别强调,“所以,ISEAT一直致力于打通学术界和企业界之间的壁垒,让学术成果在应用层面开花结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ISEAT每年都要重点邀请一批国际国内的企业家们、企业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参加这一盛会。


沈勇教授说:“ISEAT注重领先科技同时也注重应用落地的理念获得了不少国内知名企业的深度认同。比如深圳的瑞声科技创始人潘中来先生参加了每一届ISEAT,还有深圳的三诺、豪恩公司等等,都是历届ISEAT的支持者。”


他说,ISEAT不但欢迎企业工程师们来参加,更欢迎董事长、总经理们来参加。因为解决声学技术问题,不仅需要在产品层面不断革新,而且需要在理念层面不断革新,而理念革新的关键是企业决策者们的思维方式要不断与时俱进。


沈勇教授说:“理念虽然比较抽象,但它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非常欢迎董事长、总经理们来参加ISEAT。十二年来,企业界的助力让ISEAT发展得越来越好,ISEAT也助力了不少企业,让它们在商业领域发展得越来越好。”



国内外大咖云集,ISEAT已成声学盛会



在2013年的第四届ISEAT盛会上,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的Barry Blesser博士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声学理念与应用之间关系的故事。


1900年,美国波士顿交响音乐厅需要重新设计,赞助商们要求建筑声学之父赛宾以1884年德国莱比锡音乐厅为范本,设计一个新的音乐空间。由于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常备曲目主要是19世纪的欧洲古典音乐,所以这个音乐厅的声学特性有明确的要求。


赛宾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技术目标,新的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声学特性和德国莱比锡音乐厅非常一致。这是一个辉煌的创举,它证实了使用声学科学设计音乐厅的价值。


然而,在音乐厅投入使用的前几年里,评论家、听众和音乐家们都对它持批评态度,每个人都将新音乐厅的声学效果与老音乐厅作比较,并认为新音乐厅不如之前的老音乐厅。


大约在100年后,Beranek研究了世界各个音乐厅的声学效果评价,并将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评为全世界最好的音乐厅之一。至此,赛宾的这一杰作终于成了后来者的首选范本。


Barry Blesser博士进而指出,偏好会导致人们对品质的客观测量出现认知错觉,因此声学产品的设计团队必须对客户建立心理模型,将不同的方法整合起来,形成连贯的画面。但是,这种模型需要多学科的团队协同配合,仅凭单一技术模型在21世纪已经行不通了。


Barry Blesser博士的主题演讲在ISEAT2013上引起了轰动效应,他提出的新的声学模型也引起了不少企业家们的关注。在之后的几年里,不少新的声学产品都体现了Barry Blesser博士的这一理念,并形成了新的声学应用潮流。


几乎每一届ISEAT都会有类似的重磅主题演讲出现,ISEAT已经成为全球声学大咖们讨论交流的平台。


沈勇教授说,ISEAT刚刚创立的时候,其学术支持主要来自于南京大学,但是今天,ISEAT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学者们的支持。


据了解,魏荣爵先生1954年创办了国内首个声学教研室。几十年来,南京大学在声学领域取得了不少成就,诞生了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培养了60多位教授、副教授,并成为国内唯一拥有声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系列的教育和科研基地。随着越来越多的一流科学家们的加入,ISEAT在促进全球声学原始创新方面的力量还在不断提升。


ISEAT已经走过了十二年,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早已今非昔比。沈勇教授告诉记者,今年只是用ISEAT的公众号发了一下会议即将召开的消息,短短时间内就有几百人报名参会,而且其中很多是董事长、CEO、CTO,并且这些企业里很多并不是深圳本地的企业。而在前不久,他刚刚去美国参加一个学术活动,结果现场不少欧美知名声学研究者表示希望能够成为ISEAT的演讲嘉宾。


11月9日-10日,ISEAT2019即将在深圳召开,它是一场高规格的国际声学交流研讨会,它更是一场学术界与企业界思想碰撞的盛会。(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