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载自21dB 公众号(已获转载授权)。
“薄雾环山半朦胧,若遮若现叠楼踪”,这是苏州清山会议中心,是声学界人士云集之所,是2019年中国声学学会声频技术交流峰会的会场。开幕式后,南京大学的沈勇教授做了题为“声音的第三次浪潮”的特邀报告。波澜不惊的嗓音,在众多声学人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沈勇教授是国内电声领域极具影响力、非常权威的教授,主持制定了国际标准IEC 63034 Microspeakers 和十多项电声领域国家标准,是电声行业不可多得的大专家和思考者。
沈勇教授荣获首届声频技术杰出贡献奖
在本次峰会上,沈勇教授荣获首届声频技术杰出贡献奖。会后21dB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沈勇教授。沈教授的连珠妙语,透露出一个掷地有声且有理有据、令我们深信不疑的观点:世界正在经历声音的第三次浪潮!
“声音将会翻身做主”
“纵观历史,已有两次声音的浪潮。”第一次以明朝朱载堉发现“新法密率”(十二平均律)为标志性事件,第二次的标志性事件则包括亥姆霍兹《论音的感觉》、瑞利《声学原理》两部著作和电话、留声机两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明。
沈勇教授特邀报告:《声音的第三次浪潮》
“现在,第三次浪潮已经来临。”随着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声学界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自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视觉和听觉,一直是最火爆的两个研究和应用方向,也争斗纠缠了一百多年。传统观点认为,视觉和听觉获取信息的比例大概是8:1,学界研究的比例、业界的重视程度大致也是如此。但在智能、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人们的需求从单向的信息获取走向双向的信息交互。“在声音的第三次浪潮到来之际,这个比例应该调整为视觉:声音=2:1”,沈教授在报告上如是说。在后续的采访中,沈教授又提到:“若是仅考虑交互,这个比例变为视觉:声音=1:2也不是不可能。”这不是我们搞声学的人自吹自擂,而是社会发展进步呈现出的需求。
先人智慧中同样有相似的观点。如《妙法莲华经》中“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也认为听和说比视觉更重要:耳可听八方,舌可发声交流,而眼只观前方。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信息获取和交互需求,声音始终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只是声音的作用被远远低估了!
“现在很多企业,包括有些大企业,做图像的一大群人,声学相关的就那么几个人,这种情况需要改变。不过不少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两年开始重视声学相关人才。”沈教授如是说,“声音的第三次浪潮已来,声音将以极强的渗透力进入许多领域”。这是所有声学人的机遇,也是一种责任。
人才筑基石,方向定乾坤
在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中,如何开展电声相关研究,如何发展电声相关行业是每一个声学人都想搞明白的问题。身处于浪潮之中,我们往往会“不识庐山真面目”,难以理清头绪。对此,沈教授提出应“以人才为本,以方向破局”。
“声学相关研究的开展和行业的发展,仅仅有科学家和工程师还不够,还需思想家!思想家指引方向,科学家搞研究,工程师把技术落地。今天,我们面对变革,最为关键且稀缺的人才是思想家。”思想家有着纵览全局的眼光,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明确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带领大家在这种充满机遇的变革中破局而出。在思想家的引领下,科学家和工程师携手创新,饶益大众。我们应避免“方向不对,全都白费”。
沈教授说,“思想家很难培养出来,但却是不可替代的。(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中需要的思想家)他要懂一些声学相关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他真的清楚该做什么。整个声学领域需要思想家,企业也需要。不然看到别人做某个东西,自己觉得也能做,然后就成了竞争对手,但可能并没有真的开拓,最后弄得两败俱伤。”
做企业如是,搞科研亦如是。把握正确的方向才能在浪潮中勇立潮头,在天翻地覆中定住乾坤。
高校任重,我辈道远
纵观现代科技发展史,科研院所和高校始终是声学技术攻坚克难的堡垒,是培养声学人才的基地。
沈教授认为,高校作为科研重地在“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中应该更多地起到思想家和科学家的使命。
“根据我的经验,高校比较适合搞一些前期研究,不太适合花大量时间搞太过工程化的东西。”
而南京大学作为声学的人才摇篮,沈教授坦言:“仅仅教会学生算这个数、解那个题的还远远不够,要培养有思想、会学习的人。在高校中从事创新性的研究可以培养人的思想,这比学会一些工程技能重要得多。博士和博士后还应该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未来不管是做科研还是从事相关工作,都可以把团队的力量凝聚起来。”
如果能够培养出一些热爱科研、能够在这次浪潮中担当起“科学家”职责的人才是再好不过。即便学生志不在此,有思想的学生就业后对声学界、对全社会的贡献也会更加显著。
“有才,为能者;善思,为贤者。贤能者,我辈目标也。”作为声学相关方向的科研人员和未来的从业者,我们很关心与自身相关的疑问:声学人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如何择业就业?
沈教授表示,年轻一辈无需太过焦虑迷茫,但一定要把基础打牢。“要搞清楚基本概念,比如何为声场,不能似是而非。其他更为深入的不需要全部都精通,掌握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就可以(很好地适应科研和工作)。”沈教授同时建议声学人在择业时尽量保留自己的“基因”。
本硕博十载,一身本领强。声学人在从业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专长,施展自己所学。“进入不相关的行业,一切从头开始不说,是否能竞争过那个方向学了那么多年的人也是个问题。”
沈勇教授与21dB记者在一起
需求在变,探索不变
常言道:重要的是真的改变世界,而不是仅仅在PPT和学术论文里“改变”世界。华而不实,成果如镜花水月;未接地气,技术似空中楼阁。现如今,企业对于技术落地、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声音的第三次浪潮的来临,21dB和广大声学人也迫切地想知道:企业该如何破局,在这次变革中才能不被淘汰?
在声学相关科研和教学方面颇具心得,在行业视角上也独具慧眼的沈教授给出答案是:企业应该稳中有进,不能完全抛弃本行,但也要敢于尝试。
“譬如,企业可以将大概90%的资金拿来做原先盈利的事情,保持稳步发展,但也要拿出10%进行各种尝试和创新。就算做不成、行不通也不会伤及根本,一旦成功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利润。”
智能音箱的火热,也令扬声器行业焕发第二春。不少学过扬声器设计的人和行业从业者都有一个疑问:高端扬声器市场是小众市场,低端扬声器技术难度低。随着掌握扬声器设计技术的人越来越多,扬声器行业非但没有“饱和”,反而在稳步发展,让人十分不解。
对此,沈教授表示,虽然传统的扬声器设计技术已经有不少人掌握,但现有的扬声器水平远达不到“完美”的程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市场需求在不断的变化。比如又要尺寸小又要低频好,现有的扬声器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所以它(扬声器)还在发展,上升空间还很大。”
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里,大众的需求不断改变。不论需求如何变,企业探索的脚步应永不停歇。适应需求,甚至“创造”需求,是企业破局的锦囊妙计。
采访的最后,沈教授与21dB一同展望未来。
“谁也不知道这次浪潮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次浪潮中。未来,许多年以后,回望过去,我们才能总结出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至于下一次浪潮,我们完全没法猜测它的形态,就像处在第二次浪潮的人无法想象到这一次浪潮中的产物一样。”沈教授还表示,在声音的第三次浪潮中,5G等技术的加入可能会产出一些新的交互方式。
大音希声,浪潮成势;应推波助澜,立潮头敢为人先。我辈声学人需要齐奋进,推动声学的发展以及声学与其他领域的结合,推动整个社会更加重视声音的力量。
“让声音的第三次浪潮来得更猛烈些吧!”
声学界,未来可期!
最后,再次祝贺沈勇教授获得首届音频技术杰出贡献奖!
沈勇教授和21dB记者合影
受访人:沈勇,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电声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访人:宋哲超、孙兆永、韩荣、杨婉雨
撰稿人:宋哲超